南方日报 | 从“海威1号”到“海威2号”  湛江“海洋牧场”升级迭代
日期:2023-05-11 13:08:13  发布人:zjwsys  浏览量:293 打印本文

湛江雷州覃斗镇流沙湾海岸,一个偌大的养殖平台如庞然大物,将周围的事物衬得袖珍起来。这个巨型养殖平台名为“海威2号”,工作人员正在对其进行喷漆,不久后,它将“穿上天蓝色的新装”,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大海中。

有专家表示,中国的海洋捕捞产量仅占全球15%,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的60%。目前,我国内陆和近海的水、土地资源不仅没有发展水产养殖的增量空间,且由于环保要求需要压缩,未来水产养殖的新空间在离岸深远海。而海洋牧场的高质量发展,则与深海养殖智能化转型息息相关。与“海威1号”相比,“海威2号”平台体积更大,登船点更多,也更加智能。

    从“海威1号”到“海威2号”的升级迭代,背后是湛江在海洋牧场装备领域的持续探索,意味着湛江深远海养殖技术和装备产业全产业链的日渐完善。

    ●南方日报记者 林露

    养殖水体翻一番

    湛江三面环海,气候优越,海洋资源丰富。目前,湛江水产产业链年产值700多亿元,水产业从业人员100多万人,是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养殖致富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湛江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坚持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发展,全力构建水产大产业、大平台发展新格局,打造蓝色粮仓,建设全球水产产业高地。在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上,湛江提出未来5年,计划建成6000个重力式深水网箱、30个桁架式养殖平台,建设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广东建设海上粮仓提供坚实支撑。

    在此背景下,“海威”系列深远海智能养殖平台应运而生。“海威1号”于2021年8月开工建设,去年4月在流沙湾深海网箱养殖区投入使用,是湛江首个半潜桁架式渔业智能养殖平台,亦是目前湛江网箱容量最大的深海网箱养殖平台。由于深海水流速度快,养殖鱼类运动量大,深海网箱中养出的鱼肉质可媲美野生。

    “海威1号”平台长度46米、宽度23米、高度13.50米,分设2个深12米的网箱,每个网箱可养水体7500立方米,共1.5万立方米。每立方米水体可养殖20公斤鱼类,单个养殖周期可收获超60万斤优质深远海养殖鱼类。

    继“海威1号”下水投入使用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同为半潜桁架式渔业智能养殖平台的“海威2号”已经在进行收尾工作。作为“海威1号”的升级版,“海威2号”总投资3000万元,由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湛江湾实验室联合建设,预计近期竣工,下水海域同样在流沙湾深海网箱养殖区。

    从外观上看,相比“海威1号”,“海威2号”平台体积大幅增加,平台长度增至86米、宽度32米、高度16.5米,分设3个网箱,设计养殖水体超3万立方米,单个养殖周期可收获超100万斤鱼类。

    在细节方面,“海威2号”同样大有讲究。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陈华谱介绍,“海威2号”的用料与工艺更好,如升级外涂的油漆以避免出现锈点、水压舱边角改为弧形以避免磨损缆绳。“海威1号”只有一个登船点,“海威2号”实现四面均可登船。

    智能化程度再提升

    “海威1号”设置有先进平衡系统、宽阔作业平台、通道和科学管养设施,抗台风能力达15级,日常管理只需三个人。

    “海威1号”和“海威2号”均搭载有饲料储存模块、自动投料机、吊机、水上水下视频监控、水质实时测量等自动化养殖装备,可实时监控鱼的活动,进行海水淡化、生活污水处理,装载的各项设备,便于科研人员进行养殖试验。

    “海威2号”在水上水下装载了更多摄像头,从4G数据通信升级为5G数据通信,增加了用于水文监测、生长监测的传感监测设备,养殖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据湛江湾实验室科研人员介绍,“海威2号”结合水质、水文、气象监测与预测,融合水下鱼群视觉与声学信息,形成海水养殖鱼类立体监测系统,通过海况、气象、物理、生物等多源异构数据智能分析,构建鱼群生物量检测、鱼群行为智能识别、鱼群生长预测、病死鱼识别定位等鱼群状态智能识别体系。

    针对水面、水下外来入侵问题,“海威2号”开发声光电磁多源融合环境感知与外来入侵智能预警系统,保障养殖平台防入侵的安全使用和健康维护。在环保方面,“海威2号”通过搭载太阳能电力系统,实现绿色能源的自给自足。

    基于海威2号养殖平台实时、历史数据以及岸海一体5G宽带通信,科研人员可利用数据库与知识工程、多模态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和三维仿真,研制岸海一体海上养殖全景监控与智能管理系统,提升深远海精益养殖水平和生产管理效率。

    带动智能化养殖升级

    数据显示,湛江全市水产总产量和总产值连续20年居全省首位,水产养殖总面积120万亩;拥有深海网箱3500个,约占全省总数的70%,已创建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洋牧场装备制造能力突出,网箱网具销售量约占全国的60%。

    传统的深海网箱,其框架浮管使用高密度聚乙烯管制造,抗风浪能力不强,物资和能源供给困难、无法搭载现代化设备、无法扩展其他生产生活功能。

    为了推动海洋装备转型升级,湛江依托湛江海洋牧场装备产业基础,围绕深海养殖装备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这个目标,支持渔业装备生产企业技改升级,重点推动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式发展,辐射带动全国深海养殖装备转型升级。

    无论是“海威1号”还是“海威2号”,都是桁架形式的抗风浪绿色智能养殖装备,采用半潜式结构设计,四角锚泊定位,具有良好的抗风浪能力。

    “台风来的时候,‘海威1号’最多可以下沉8米。在海底较深处,能减少台风对网箱中鱼儿的影响,‘海威2号’能下沉12.5米。”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刘定介绍。

    两个养殖平台均具有充足的基本养殖水体,可采用上浮下潜方式完成收鱼作业、网衣清洗等工作,平台自身可以向四周或者底部继续拓展以扩大养殖水体,同时可与传统网箱合理布局,作为整个海洋牧场的支撑基地,满足渔场监控、物资供给等功能。平台养殖中高端名贵海水鱼,主要包括鳘鱼,军曹鱼,鞍带石斑鱼(龙趸)等,养殖功能包括深海养殖,繁育亲本驯养及强化复状等。

    此外,在这两个平台上,海威农业集团联合湛江湾实验室共同打造“海上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搭载自动投饵、在线监测和等智能化养殖生产设备,形成智能化养殖管理,可节省人力成本60%。

    从“海威1号”到“海威2号”,湛江将继续推进海上养殖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进程,加强信息技术与渔业现代化的融合,为海洋牧场建设插上科技的翅膀。

本文转载自《南方日报》

核发:zjwsys 点击数:293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