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 硇洲族大黄鱼“添丁”记
日期:2025-02-28 09:56:49  发布人:综合管理部  浏览量:3 打印本文

202502027硇洲族大黄鱼“丁”记.jpg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南海之滨传来好消息。日前,湛江市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在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开展了硇洲族大黄鱼本土化人工规模化繁殖的现场测产验收。专家组现场确认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湛江湾实验室成功驯养野生硇洲族大黄鱼亲鱼800余尾,培育30日龄规格为2.5厘米硇洲族大黄鱼苗种超30万尾。

该成果对于硇洲族大黄鱼种质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硇洲族大黄鱼的人工规模化繁育的突破,将有效填补闽—粤东族、岱衢族等地大黄鱼种群耐高温能力差而无法在南海地区养殖的产业缺口,成为适宜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深远海养殖的潜在品种。

硇洲族大黄鱼从成功驯养到实现人工繁殖,打造水产种苗“湛江芯”的脚步从未停下。

●陈文 邓安祺 周梦雅 孙诚志 李凯

1.游上餐桌不容易

推进深远海养殖候选品种

大黄鱼,又称黄花鱼、黄瓜鱼,是我国东南沿海特有的中下层洄游经济鱼类,体色金黄、唇部橘红、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素有“国鱼”之誉。

bddc738b-7374-4836-85f5-7ea0199e0de2.jpg

李时珍形容其“生东南海中,其形如白鱼,扁身弱骨,细鳞黄色如金,首有白石二枚,莹洁如玉”。自古就是沿海人民餐桌上的美味,体型匀称、鳞片规则、肉质鲜美无腥味,素有“千鱼万鱼,不如大黄鱼”之说。

然而,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过度捕捞致使大黄鱼野生资源匮乏。“在以前小时候,野生的大黄鱼很容易抓,一到晚上就会听到‘咕咕咕’的叫声,那就知道是大黄鱼鱼群,就知道去哪里捕大黄鱼了。”一位生活在硇洲岛的渔民说。

其实“咕咕咕”的叫声来源于大黄鱼自身的鳔及其两侧的声肌。当声肌收缩时,压迫内脏使鳔共振而发声。在生殖季节鱼群终日发出“咕咕咕”的叫声,共鸣声音之大在鱼类中少见。这种发声一般认为是鱼群用以联络的手段,在生殖时期则作为鱼群招引的信号。中国渔民早就以此习性判断大黄鱼鱼群的大小、栖息水层和位置,以利捕捞。

随着过度捕捞加上近海环境污染,让大黄鱼种群岌岌可危,野生大黄鱼资源越来越少,大斤两的几乎到了可遇不可求的境地,小斤两的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大黄鱼“咕咕咕”的叫声几乎在渔民的记忆中消失。

据了解,按照地理种群和生态习性,大黄鱼被分为岱衢族(分布于南黄海至东海)、闽—粤东族(分布在台湾海峡至粤东)和硇洲族(分布在粤西南海)三大地理种群。其中,硇洲族大黄鱼野生种群尚且较大,因野生活体捕获驯养难度较大,人工养殖未形成规模,因此,未有驯化繁育。

鉴于野生大黄鱼资源日益减少、种质资源稀缺以及种质退化等严峻问题,硇洲族大黄鱼本土化人工繁殖成为了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必经之路。同时可为我国海水鱼类人工可控养殖增添新的成员,也为广东深远海养殖提供了重要的候选品种。

我国是世界唯一水产品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数据显示,全世界每5条鱼中有3条以上由中国人养殖,在为中国消费者提供1/3以上动物蛋白的同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2年9月1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的首批大黄鱼起鱼上市,进一步证实了大黄鱼是适合深远海养殖的优良品种。

2.从野生到驯化

实现本土化人工繁殖

多年来,国内外众多科研人员投身硇洲族大黄鱼规模化人工繁殖,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

为突破野生硇洲族大黄鱼的人工繁育,湛江分别组织了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海威农业集团,广东恒兴集团等科研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科技攻关,推动成立硇洲族大黄鱼研究院,成功突破了硇洲族大黄鱼基因测序,野生亲鱼捕获、驯养、人工催熟催产、人工受精和孵化、规模化培苗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稳步推进大黄鱼从深海游向百姓餐桌。

初春,湛江湾实验室科研人员对已驯化的野生硇洲族大黄鱼进行育肥和人工催产,孵化受精卵4.6公斤,经一个月的精心培育,获得硇洲族大黄鱼子一代种苗。科研团队建立了一套不同族群大黄鱼的种质鉴定方法,开发了多套种群精准识别遗传标识,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在广东海威农业集团纪家基地驯养过程中,团队优化了适用于本地区养殖的大黄鱼饵料配方和投喂方案,在粤西地区首次实现了大黄鱼高温度夏安全养殖,总体成活率70%以上;摸索出大黄鱼陆海接力安全转运技术规程,初步实现了陆上培育成熟的大黄鱼苗种在重力式网箱放养。下一步,科研团队将继续联合有关单位针对不同地理群体大黄鱼的优势性状进行选育,固化硇洲族大黄鱼耐高温的特性,并解决其个体小、性成熟早的问题,培育出适合南海地区深远海养殖的优质大黄鱼品种,填补大黄鱼在广东地区的产业缺口。

6c1b89c6-545a-439b-ad41-03f84a2ef97d.jpg

“每一个鱼种在进行人工繁殖之前,需要对其生殖生物学、行为习性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同时还要捕获一定数量的亲鱼,以获取相关数据。”科研人员介绍道,由于硇洲族大黄鱼属于野生群种,具有应激反应强烈、环境适应能力弱、疫病防控要求高、自然交配困难、受精率低等原因。

此外,大黄鱼属于深海鱼,一般栖息于水深40—60米以内的软泥或泥沙底质海域、群聚。主要以虾、蟹等甲壳动物或者小鱼为食。在春季繁殖,喜好在河口、内湾、岛屿附近产卵。

大黄鱼捕捞上岸后,由于水压骤减,鱼鳔会胀开,加上采捕过程中体表容易受伤,导致难以存活。让鱼上岸后活下来,成为了科研人员遇到的第一道难题。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了提高野生亲鱼的采捕成活率,科研组开始研究在近海采捕大黄鱼。科研人员说:“我们开始研究大黄鱼洄游路线,并实地走访硇洲岛当地渔民。”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黄鱼粤西群每年10月初从吴川等附近向硇洲岛南、北产卵场游去,11月为产卵盛期,产卵后分成小群,转向深水区栖息,秋汛结束。翌年春汛自2月开始鱼群集结于硇洲岛南面进行产卵,3月为旺汛,至4月初水温上升,正值春雨时期,近岸河口浅海水域盐度明显下降,不宜大黄鱼栖息,鱼群迅速离开,春汛即告结束。

科研人员掌握大黄鱼洄游规律后,科研组在硇洲岛4—5米的近海放置定制网,通过缓慢温和的起网方式,尽量减少渔网对鱼身造成损伤,并通过麻醉运输的手段,打破了“出水即死”的魔咒,把大黄鱼成功回池。

但难题接踵而来,由于大黄鱼对生存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水压、温度、酸碱度、盐度……每一项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大量调研数据,发现最适合大黄鱼的人工水质条件为水温22—24℃,盐度28—30‰,pH值8.0—8.1,对水中溶解氧、氨氮、放养密度也进行了精准的把控,并用遮阳网罩在室内水泥池面,调整光照强弱。

据介绍,大黄鱼对溶解氧的要求较高,一般在4mg/L以上,幼鱼的溶解氧临界值为3mg/L左右,稚鱼则在2mg/L左右,所以人工育苗尤其在养成中特别要注意保持溶氧在5mg/L以上,否则易造成缺氧浮头导致死亡。

解决了大黄鱼“住”的问题,“吃什么”又让人头疼。科研人员发现,刚采捕回来的大黄鱼需先用增氧流水暂养两天,暂养阶段不投喂。经过短暂的暂养结束后,先用活饵料驯化阶段,如小鱼小虾,观察大黄鱼苗种有没有主动追食并有抢食现象。经过活饵料驯化后,便可逐步开始进行冰鲜饵料的驯化。

从驯化第6天起,每天定时投喂冰鲜鱼肉。从第17天起,观察野生硇洲族大黄鱼苗种已能正常抢食软颗粒饲料,此时开始进行人工配合饲料的驯化强化。

“经过前面一系列的前期工作后,便可以通过‘一看二摸’的方法,挑选性腺成熟的亲鱼注射催产针,并通过优化催产剂量,获取到同时成熟的精子和卵子。”科研人员边给大黄鱼注射催产剂,边介绍道。

83498a31-5644-4498-adcc-c5cf7af6e54e.jpg

在今年1月16日,广东海洋大学联合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合泰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宁德市渔业协会等单位,通过有组织的科研、产学研合作,在室内水泥池成功驯化硇洲族大黄鱼种苗1540尾(体重范围:50—100g),储备亲鱼710尾(体重范围:200—500g)。鱼体体质健壮,可摄食配合饲料,亲本性腺发育良好,构建了人工繁育群体1个。

由于野生硇洲族大黄鱼亲鱼是初次性成熟,性腺发育不同步,产卵量和产卵质量偏低,两批次的受精卵授精率约69%,孵化率约47%,目前两批次鱼苗发育至1—1.5厘米左右,约有20万尾,生长情况良好。

3.向着深远海进发

瞄准市场细分养殖品种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2月5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再次擂响高质量发展的战鼓、发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动员令。湛江如何把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有奔头、更有劲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苗种是水产养殖的“芯片”,硇洲族大黄鱼成为了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突破点之一。

“硇洲族大黄鱼如果实现规模化繁育,将有望成为湛江海水养殖和海洋牧场建设的又一潜力品种。”据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深远海养殖最多的品种是金鲳、真鲷、军曹、石斑鱼等传统品种,结构较为单一,发展硇洲族大黄鱼养殖是势在必行。

实验室里的成功,只是第一步。能否生产应用,产业是块试金石。

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笔者介绍,相较于福建、浙江的大黄鱼养殖产业,湛江有着显著的差异化优势。

首先是品种特性方面,硇洲族大黄鱼具有耐高温的独特性状,这使得它能在广东等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甚至整个南海广袤的海域进行规模化养殖,尤其是深远海大型网箱养殖。而福建、浙江的大黄鱼品种在应对高温环境时相对逊色,难以在类似高温海域高效养殖。

这一特性极大拓展了硇洲族大黄鱼养殖的空间,能充分利用当地适宜的水温条件,实现错峰养殖,避免因养殖区域集中导致的市场供应过剩,获取更高收益。

从地理环境来看,湛江地处低纬度,海域水温相对较高,且盐度适宜,海水水质优良,污染少,为硇洲族大黄鱼提供了天然的优质生长环境。有助于提升鱼肉品质,产出的大黄鱼肉质更为鲜美、紧实,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据市场调研反馈,虽然大黄鱼产量逐年增加,但市场供应仍然有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通常情况下,上市的鲜活大黄鱼单条价格在几百元不等,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基本可以满足全国范围内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再者,在产业发展方向上,湛江正大力推动海洋牧场建设,与硇洲族大黄鱼养殖紧密结合。通过多种举措,为大黄鱼营造了类天然的优质栖息环境,提升了大黄鱼的品质和产量。

c686acf2-7435-4256-b4f7-b06c43786dc3.jpg

据透露,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将会形成稳定的产出,基本每月均有相应批次的硇洲族大黄鱼苗种供应,预计今年将累计培育出5厘米以上的鱼苗达200万尾。当前按照养殖周期规划,预计明年初硇洲族大黄鱼商品鱼将正式上市。

在浩瀚的海洋产业篇章中,属于硇洲族大黄鱼的新一页正缓缓揭开,昂首迈向更加广阔的深蓝。

■延伸

科研团队用“芯”选育好苗

“给这批大黄鱼打上‘身份证’,用芯片扫描仪一扫就能显示鱼的‘血统编码’。”2月22日,在东海岛东山镇外坡村的广东合泰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里,工作人员正忙碌着为一条条金光闪闪的大黄鱼植入特殊的“身份证”——PIT电子芯片。

“电子芯片,体积小、重量轻,在鱼体内使用寿命最长可达20年。”科研人员介绍道,鱼类PIT电子芯片是一种专门用于鱼类标识的射频芯片,采用生物玻璃和防滑涂层封装,芯片识别灵敏度高,体积小、重量轻、使用寿命长,在渔业养殖、鱼类增殖放流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是一种可靠、高效的鱼类监测管理手段。

在养殖池边,一条条刚从鱼池里捞起的大黄鱼被置于水桶中,科研人员往桶里倒入些许麻醉药,不一会儿,活蹦乱跳的鱼儿就进入了“睡眠状态”。科研人员随即在操作台上铺上一块干净的布,并用水将布浸湿,据介绍,此举是为了避免摩擦导致鱼体受损。

“传统育种需要人工测量体长、称重、记录花纹等表型数据,现在通过芯片植入,可以实现个体生长监测自动化。”科研人员向笔者展示着特注射器,随后短暂地将鱼放在湿润的布上,再将一颗比大米稍长的芯片塞进一个特制注射器的针筒内,再精准注射到一条条大黄鱼的背鳍下,并扫码记录数据。

只见科研人员手持扫码设备,迅速贴近鱼背鳍下方的微型芯片,“滴……”随着扫码仪清脆的提示音,显示屏上立即跳出一连串专属编码,将代码与数据库进行比对,便可找到鱼中的“优等生”,实现“扫码溯源”。

此外,植入芯片的大黄鱼还要被剪下少许背鳍做基因分析,为选种、配种提供参考。

随着现代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芯片在育种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研人员介绍说,为大黄鱼种鱼植入芯片,也便于在养殖过程中观察研究,“发现哪条鱼发育迟缓或生病,用扫码仪一扫可以初步辨别异常情况来自基因因素,还是环境、饵料等外部因素。”

有好的种苗才能养出好的水产品,使用芯片选育,能更精准地实现“优生优育”。科研人员表示,相比传统的肉眼观察,基因组选育精准度更高,选育的时间也大大减少。

眼下正是大黄鱼选育季节,基地科研人员组成了一条“流水线”:捞鱼、触摸筛选、打催产素、植入芯片、扫码记录、取背鳍样品。今年,研究团队初步筛选了近千尾大黄鱼植入芯片。

不一会儿,完成芯片植入的鱼陆续苏醒,不同“身份”的种鱼重新游弋在循环水养殖池中,技术人员通过手持式阅读器,可即时调取每条鱼的生长曲线、繁殖记录等数据,这些承载着科技基因的“海洋黄金”,正游向水产种业振兴的深蓝未来。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核发:综合管理部 点击数:3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