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 向海图强 向新发力 湛江湾实验室体系化建设现代海洋牧场,打造“蓝色引擎”
日期:2025-03-28 09:45:16  发布人:综合管理部  浏览量:2 打印本文

“湛江湾1号”将于近日下水.jpg

3月27日,“湛江湾1号”正在江苏大津重工有限公司南通基地舾装码头进行下水前的准备,这个“巨无霸”养殖平台由湛江湾实验室设计,为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

1.jpg

湛江湾实验室是省委、省政府2018年11月批准启动建设的省实验室之一。近年来,其围绕现代海上牧场研究,相继取得多项代表性科研成果,如“湛江湾1号”,可移动柱稳式桁架类养殖平台“恒燚1号”,无人驾驶自动投料船,章红鱼、硇洲族大黄鱼等深远海适养新品种人工繁育与良种选育,海上智慧物联及鱼群生物量检测系统等。

今年,湛江湾实验室被写进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要支持广州海洋实验室、南方海洋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建设,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组建时间短、偏隅粤西一角,湛江湾实验室何以快速成长,成为湛江海上牧场建设的“蓝色引擎”?

南方日报记者 林露 

聚焦七大板块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湛江湾实验室不会在海洋领域全面铺开进行研究攻关,更不希望取得了一系列专利后就将专利证书放进密码柜里无处转化。”湛江湾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专注围绕某一区域或者行业重大发展难题,汇聚全国优势力量进行集中攻关,成为相关领域的制高点,解决区域和行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传统水产行业亟需转型升级和现代海上牧场进入建设热潮之际,湛江湾实验室深度解剖养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全面梳理关键环节,将深远海养殖全产业链划分为养殖装备、优质鱼种育繁推、智慧渔业、养殖鱼类精深加工、通信与大数据、能源自供给、养殖服务保障体系等七大板块。

同时,其联合华南理工大学、鹏城实验室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和华为、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深入分析每一个板块的关键技术点,采取自主研发与联合攻关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产业链同步创新,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面对欠发达地区“引人难留人难”这一问题,实验室除了积极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还探索推动校室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以及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科研人员持股、设立员工合同履约奖励金、鼓励科技创业等办法,激励人才的创造活力,让“英雄”有用武之地。

“实验室和湛江几所高校建立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机制,通过推进‘进校专家’‘入室学者’,不断提升高层次人才的水平和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促进研学深度融合加快成果产出和转化。”实验室人力资源分管领导提到。通过多种举措引才育才留才,目前实验室已形成了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研队伍,人数居粤东西北省实验室首位。

把握蓝色机遇

培育海洋发展引擎

受近岸海水污染、渔业资源衰退、生态红线保护等因素影响,我国多年来近海养殖面积持续缩减,开拓新的水产品生产空间势在必行。近年来,政府支持鼓励发展深远海养殖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建成深远海养殖平台40余个,且还不断有新平台在加速建造、投产中。

“湛江湾实验室在现代化海上牧场研究领域抢占了先机,自成立之初便着手组建深远海养殖装备与技术研究团队,建立了领先的技术优势,目前已自主研发设计了由近及远养殖装备谱系,深远海重器‘湛江湾1号’也即将下水。”智能海洋装备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潇表示,“我坚信在打造‘海上新广东’的实践中,湛江湾实验室必将把握住现代海上牧场发展机遇,成为地方海洋经济高质量的‘蓝色引擎’。”

智慧渔业是现代海上牧场发展的灵魂,也是深远海养殖业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关键,随着深远海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推进智慧渔业研究和培育相关行业迫在眉睫。

湛江湾实验室智慧渔业指挥中心.jpg

“湛江湾实验室在梳理海洋渔业发展难题时,便预见了智慧渔业的重要性。”湛江湾实验室智慧渔业研究中心主任杨仁友说,“实验室在2023年1月成立智慧渔业研究中心,2月主办智慧渔业高端论坛,联合高文、潘德炉、麦康森、林君、刘少军、陈松林等六位院士共同签署发展智慧渔业倡议书,希望各方优势力量携手推进智慧渔业研究,培育壮大智慧渔业这片产业蓝海。”  

洞察产业所需

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科研创新,最终为了产业发展。

去年4月,“恒燚1号”养殖平台投产,随后不仅成功抵御了“摩羯”等多个台风的侵袭,而且养殖效果良好,为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成功范本。

湛江湾实验室自主研发设计的“恒燚1号”养殖平台去年已在湛江投产运营。吴东俊摄.jpg

回忆起建设往事,湛江湾实验室智能海洋装备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宏感慨:“得知担任‘恒燚1号’的总设计师后,我顿感责任重大,因为业主还提出了建造成本低、设计水平高、建造周期短的要求。”

尽管要求很高,但王宏并不退怯,他深知企业发展所需即是科研创新所向,严格标准和需求往往能激发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历练,王宏带领团队迅速成长,如今也肩负起“海塔1号”的设计任务。

湛江周边海域约有3500个重力式网箱,但由于网箱离岸较远,渔民无法实时监控养殖鱼类的生长状态,更无法阻止偷盗鱼事件的发生。

湛江湾实验室智慧渔业研究中心科研助理秦浩回忆,有一次他到重力式网箱推进科研项目,准备离开时有位渔民说,尽管设备看着高级,但要是手机上不能随时看视频,风浪来了也不顶事,别人来偷鱼也不知道。

“渔民是我们最好的导师。自此后我们调整监控系统的设计,在手机端增加视频监控功能,确保渔民可以实时查看养殖状况。”目前,实验室在湛江附近海域建立了110个重力网箱监测点,不仅实现了实时监控和数据回传,还具备偷盗告警功能,让渔民更安心。

“湛江生蚝享誉四海,以其肉质鲜嫩肥美,口感爽滑甜脆深受欢迎,但近些年在发展中也面临着种苗种质退化、单品价值低等问题和挑战。”一次调研过后,湛江湾实验室湛江蚝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戚怡说道。

为重新擦亮湛江蚝“金字招牌”,湛江湾实验室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培育湛江本土蚝品种,建立“育繁推”养殖业态,推动湛江蚝产业高质量发展。戚怡说,通过科研攻关,“广福1号”湛江红新品系苗种繁育已通过现场验收,刺身级生蚝净化保活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接下来,湛江湾实验室将不断创新机制体制,激发创新活力,基于产业需求推进有组织的科研,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实现现代海上牧场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乘势而上,打造蓝色引擎,为海洋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核发:综合管理部 点击数:2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