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龙王湾畔的湛江湾实验室正在进行海上牧场科技成果展,一场别开生面的“龙王宴”即将亮相,实验室通过科技攻关收获的鱼蟹蚝藻等成果经过精心烹制,化作舌尖上的海洋馈赠。这顿“龙王宴”不是简单地把相关成果摆在一起做成一桌饭,而是生动演绎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海洋再到餐桌的“三级跳”。湛江湾实验室科研分管负责人介绍道:“我们科研的目的,就是要让名贵的海鲜走上普通百姓的餐桌。”
在中国科技创新的大潮中,科研机构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鸿沟是一个痛点。湛江湾实验室以一场大胆的自我革新,通过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转化,实施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这家成立仅数年的研发机构,不仅将实验室建在了海洋里、渔船上、田地间,更以“让合作伙伴挣钱”的价值理念,将科研成果真正写在了产业链上。
成果转化▶▷
让科学实验结出市场化硕果
肉质饱满脆爽的刺身级生蚝在舌尖绽放咸甜的汁水,鲜少有人知道这道刺身级生蚝背后的“广福1号”生蚝从实验室走上餐桌用了几年的时间。
近江牡蛎“广福1号”湛江红新品系是湛江湾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贝类研发团队,经过8年4代的选育和两年的中试培育而成,具有在高盐环境下生长速度快、存活率高等特点,其广盐适应性使其可以在河口低盐区和远海高盐区进行养殖。湛江湾实验室正积极推进建立“育繁推”一体化养殖业态,在湛江及两广、福建地区适应性评估及核心种质种苗扩繁4904.4万粒、推广示范性养殖150亩。在突破种业大关的同时,为实现生蚝高品质养殖,湛江湾实验室科研团队潜心攻关,现已突破刺身级净化保活技术,保活时间延长7天,存活率达95%以上,主要营养成分损耗低于10%;存活率和品质明显提高,可以实现生蚝保活、保质、保安全的“三保”目标,目前正着手建设刺身级生蚝净化保活技术中试基地,将为湛江生蚝及其他生食(刺身)海鲜的净化和保活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放眼东海岛附近一养殖区域。10亩龙须菜依着组绳整齐排列,长势喜人,深褐色的藻体在海水中舒展飘动。在取得了海葡萄、拟鸡毛菜、江蓠等大型海藻的种苗繁育和海域试养的技术突破后,实验室正开展“蚝—藻”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集成示范,计划在雷州北和建立300亩的养殖实验基地。
视野沿着海岸线向北移动,坡头区南三镇上演着更精妙的生态循环。面积约20亩红树林—青蟹/贻贝生态耦合试验基地正演绎着打油诗里的画面:“红树林里养贻贝,捞起贻贝喂青蟹,青蟹拉撒排入海,滋养红树益贻贝……”湛江湾实验室正牵头联合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鹭洲岛(广东)水产养殖合作社等单位构建适合湛江高价值水产品种(青蟹、泥丁、跳跳鱼、斑节对虾、血鳗)的红树林种养耦合特色试验基地,目前已在金牛岛、南三岛、龙王湾等地进行了60余亩的示范应用。
同时,青蟹膏脂化油人工调控养成黄油蟹技术取得重要突破,目前已完成5批次共132只黄油蟹成品输出,整体转化率达68%,转化率及黄油蟹品级均处于业内领先水平。
各基地的育种育苗技术如星火燎原,实验室研发的“海上巨无霸”将先进的技术转化为喜人的收获。在东海岛1号现代化海上牧场规划海域,总养殖水体达到6万立方米的深海养殖平台“恒燚1号”屹立在蓝海碧波之上,由湛江湾实验室研究团队人工繁育的3万尾高体鰤在网箱中畅游,经过一年网箱养殖,现已达到收获标准,即将起网流向市场。这个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养殖平台,承载的不仅是丰收的希望,更是科技向产业的完美跃迁。
除了恒燚1号,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网箱型养殖工船“湛江湾1号”已于3月28日下水;全潜/半潜悬浮定深高抗台型养殖平台“海塔1号”经过不断的优化,取得了一些设计上的重大突破,正在加快建造中。
这些湛江湾实验室自行研发的“明星”养殖平台正成为孕育海洋良品的摇篮,湛江湾实验室正在加快推进养殖技术标准化及养殖技术队伍组建,制定金鲳鱼、海龙鱼、高体鰤等主导品种养殖技术标准,完善种苗培育规范,并培养一支深远海养殖技术队伍。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科学成果在这些平台上成长为丰硕的收获。
在硬件设施不断升级的同时,湛江湾实验室的科研触角正伸向智慧渔业领域,传统养殖业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的洗礼。
在智慧渔业研究中心,杨仁友博士带领的研发团队针对现代化海洋牧场各类型养殖装备,研发了具备完全自组知识产权的养殖平台智能态势感知与数字化管理系统。湛江已投入使用的深远海养殖装备“海威1号”“海威2号”“恒燚1号”及部分重力式网箱不同程度地搭载了信息化设备,在深耕感知技术、深化AI智能学习、完善自动装置和构建数据中心等层面,实现了传统养殖业的智能化升级。
自主研发的陆海联动远程智慧物联系统助力“恒燚1号”养殖平台成功应对台风“摩羯”,展现了其在极端天气下的高效稳定性。“我们的研究能够解决海洋养殖平台的痛点问题,将科研成果真正应用到产业发展上。”杨仁友博士欣慰地说道。
体制创新▶▷
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奔赴
湛江湾实验室不仅立足产业需要寻求技术上的突破,更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向奔赴。
以广东恒燚海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例,实验室围绕养殖产业联合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等七家行业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作为经营主体进行现代海上牧场的投资建设和运维,投资建设了下水时省内最大海上养殖平台“恒燚1号”。实验室以技术入股,占10%股权,这种“做技术合伙人”的定位,改变了传统技术转让“一锤子买卖”的交易模式,通过创新联合体的形式将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市场反馈反哺科研方向,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和产业发展,未来可以共享“恒燚1号”的分红收益,实现让科学产出收益。
除了采取创新联合体形式利用外部资源加快成果转化外,湛江湾实验室还设立了孵化器,加快构建产业集群。2024年4月19日,实验室正式成立湛江湾海洋孵化器,充分利用其在现代海上牧场领域的技术优势,吸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入驻落户。截至目前,累计孵化近30家企业、近10亿元注册资金。进驻的孵化企业中,湛江湾实验室持股孵化企业6家,通过技术作价孵化企业3家,一个以实验室为核心的现代海上牧场产业集群已见雏形,正加快培育壮大。
此外,实验室充分发挥和利用省市给予的发展条件,致力于打造湛江海洋科技整合平台,通过搭建平台,吸引集聚国内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优势力量,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构建“产研融合”的科研组织模式。
在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实验室积极围绕现代海上牧场研究的七大板块布局产业链。在养殖装备板块,吸引江苏蓝水集团落户湛江,投资20亿元建设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吸引上市公司天海防务在湛江联合成立合资公司;在优质鱼类育繁推板块,与恒兴、海威等龙头企业共建合作基地,推动成立广东恒燚海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推进养殖标准化;在智慧渔业板块,与华为、科大讯飞、中科巨浪共同攻关智慧渔业难题,与佛山照明、华海智汇共建实验室,与深圳紫贝、上海呐敏科技成立合资公司;在精深加工板块,与千护宝、深圳润和谨生物科技、广州市茗妍化妆品联合成立合资公司……
通过科技招商,实验室取得了显著成效,催生了一批面向南海的海洋装备、海洋生物、海洋能源的科技企业,一致朝着百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大步迈进。当科研机构真正将双脚扎进产业的土壤,当技术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实验室不仅让自己走出了象牙塔,更能成为驱动区域经济转型的强力引擎。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周梦雅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相关媒体报道:
湛江日报:湛江湾实验室推动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 让更多“湛江湾技术”走向深海走向市场
海洋与渔业杂志:湛江湾实验室: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海洋到餐桌的“三级跳”